百年手艺传承健康中式面点
饽饽都要“揍”出花儿,这就是山东人的生活态度
发布时间:
2023/11/29 10:42
在山东,饽饽不只是可口的食物,还代表着喜庆,把饽饽做出花儿,也传达着山东人的生活态度。
01
饽饽,山东的一种特色面食,尤以胶东地区的大饽饽,又名花饽饽最为知名。据考证,胶东花饽饽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,2009年,胶东花饽饽民俗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饽饽不是馒头,虽然二者都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面食,但是饽饽的制作过程更为复杂,外形多姿多彩。在胶东,制作饽饽不叫蒸饽饽,而叫“揍饽饽”。在山东方言里,“揍”这个字出现频率很高,比如“揍饭”“揍菜”“揍什么”,外地人往往听得一头雾水。这里的揍,不是将饭菜等摁在地上狠狠地摩擦,而是做饭、做菜、干什么的意思。
“揍饽饽”当然也不是暴揍一个叫饽饽的家伙。简而言之,就是一个制作饽饽的过程。
对于山东人来说,饽饽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还具有特殊的意义。
结婚时要做大枣饽饽,家里老人做寿一定要有“寿桃”饽饽,另外还有专门祭拜祖先的饽饽,孩子满月的饽饽,七夕节的饽饽,元宵节的饽饽等等,其造型各不相同。
这几年,山东大饽饽更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:将蔬菜瓜果蒸熟与面粉混合在一起,做出各种生灵活现的小动物,或是一些象征平安吉祥寓意的花鸟造型。这些经过改良创新的山东大饽饽宛如一件件艺术品,不仅好吃而且好看,饱腹、审美价值兼具。
以前物质条件匮乏,揍饽饽是件“大事”。只有在新房封顶,逢年过节,新婚嫁娶,孩子满月,这些重要日子里才能吃上饽饽。因此,在不少山东人印象中,饽饽也跟烟酒糖茶等一样,带有喜庆的色彩。
02
记得过去每当村里有新房上梁封顶,鞭炮声一响,全村人都会闻声而动,齐聚在新屋的四周准备“抢饽饽”。
领头干活的大师傅坐在房梁上,一边吆喝各种吉祥祝福的话,一边从身边的篮子里抓起糖果、板栗、大枣、饽饽四处抛撒,围在下面的人则兴奋地争抢,谁能抢到那个压箱底的大饽饽,就是当天最幸运的人,会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。
去年回老家,恰好碰到一户人家新房封顶,大师傅依然按照习俗自房顶往下撒糖果和饽饽,只是“抢饽饽”的人只有零星几个,再也看不到过去那种热闹和喧嚣了。这时,才深刻地体会到物资条件对风俗的深刻影响。
饽饽以精面粉为原材料,要提前发面,面发好后加入干面粉和少量油、白糖在面板上反复揉搓,这个步骤很关键,只有这样饽饽吃起来才会更加劲道。
腊月,对于农民来说,是难得的农闲,忙碌一年的乡亲们也愿意在“揍饽饽”上花些心思,这是满足小孩子的兴头,也是对一年辛劳的犒劳。
那时,家家都要做大枣饽饽。将面揉成半圆形,插满大枣,宛如孔雀开屏。有时候母亲还会用面团捏出燕子、小刺猬给我和年幼的弟弟,这也成了童年美好回忆的重要一环。
03
小时候家里过年“揍饽饽”,父亲揉面,母亲负责团弄成型,我则蹲在灶台前添柴烧火。大冬天里,锅底燃烧的火苗极具催眠效果,好几次都是烧着火就打起了瞌睡,直到火苗忽地一下窜出来,烧焦了额前的头发才豁然惊醒。
刚出锅的饽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仪式,要用刻有花纹的印章在每个大饽饽上都盖上一个红色印记,有喜庆团圆的意思。这一套程序忙下来,才算大功告成。
如今吃喝不愁,物资充盈,即使不提前准备饽饽,也不至于过年没东西吃。但是家乡的父老依然守护着这种传承,再过一段时间,随便走进一户胶东农家,推开房门都会看到相似的画面:烧得滚热的火炕上,一家人围着一张大面板,其乐融融在“揍饽饽”。
这几年,公司放假较早,我每年都会回老家帮母亲“揍饽饽”,一边揉着面,一边听她人家念叨那些家长里短,人到中年,愈发珍惜这样的时光。尤其是掀开锅盖后,在一片氤氲中,饽饽特有的香气扑鼻而来,这就是生活的气息,这也是家的味道。
不过,现在遇到结婚和生子这类喜事,很多人都是去外面的铺子里订做饽饽,一是因为工作太忙,二是相比传统的农家饽饽,这些定制饽饽花样繁多,品种丰富,做工也更加美观,能满足不同的需求,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。
历经几百年的时间,通过一代又一代山东人的传承和创新,将一个小小的面团揉捏出百般花样,赋予了其独特的含义,这就是山东人的智慧,也是山东人对待生活的态度。
这么多年了,吃遍了各色的美食,我最喜爱的还是母亲用自家新麦蒸的饽饽,闲暇时,脑海中经常浮现出一家人坐在炕头“揍饽饽”的画面。
查看更多...
免责声明:内容转发自互联网,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,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本网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请转至联系我们进行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